撕掉标签!描绘海外留学生的自画像 Part 2 | iWanna看留学
近年来,留学生自杀、抑郁的新闻不断出现。据耶鲁大学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45%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2017年期末期间,有关海外中国留学生自杀的新闻又层出不穷。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1],2015年中国在海外留学人数达到126万,约占全球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人数累计共达458.66万,留学生数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位。海外留学生面对着文化适应与学业压力的双重挑战,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规范能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协调活动,体现文化的适应性优势[2]。个体移居到新环境中后,会因为对外部环境的感受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如恐惧、焦虑、愤怒,或是信赖、像家一般的舒适等[3]。身处异域文化的环境中,面对着文化与心理的挑战,海外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对于个体的生存和适应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iWanna在2018年推出了海外留学生心理健康与文化适应调查,有幸得到了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去往全球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们的大力支持,最终有252位朋友们耐心地完成了我们的问卷。让我们从他们的答案里,一窥海外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文化适应状况。
在撕掉标签!描绘海外留学生的自画像Part 1 | iWanna看留学这篇文章里,我们对普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中包括普查对象的分布情况,以及各个心理健康因素的回答情况。
相关分析结果
【注解2】实心圆圈表示影响因素,显著相关的因素则会通过白线连接。
【注解3】圆的大小代表该因素在整个相关分析中影响力的比重大小,比如控制感影响了很多其他因素,从它发出的线则较多,它的圆形就越大。
追求意义(意义幸福观,Eudaimonia)
认为有意义和有目的的生活才是幸福[5][6]。传奇心理学家和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认为,幸福越是求之而越不得,只有投身于对意义的追求,个体才更可能体验到幸福[7]。
寻求心理帮助的经历和经验开放性均能显著预测个体的意义感。没有寻求过心理帮助(缺少心理调适资源或途径)、经验开放性高(会尝试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能较快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对不同场合和文化下的“恰当”行为有较敏锐的感知,乐于结交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人,意义感越强。
追求快乐(快乐幸福观,Hedonism)
认为幸福是一种愉悦、享受、舒适的体验,强调获得最大化的快乐和承受尽可能少的痛苦[6][8]。
相比于国内家门口就有遍地开花的大排档和ktv不同,美国的娱乐活动显得贫乏许多。留学生们往往需要开动脑筋,主动找乐子,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中,体验更多的快乐。
控制感、焦虑型和安全型的文化依恋都显著预测享乐主义的人格特征。如果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掌控感,或是十分想要与同伴建立情感连接,但又因害怕被拒而习惯用讨好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会更热衷于在生活中寻求快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主观性的、整体性的评价[9]。简单来说就是“生活满意度”。
在异国生活的时长、寻求心理帮助的经历和控制感能显著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在海外生活时间越长、没有寻求过心理帮助、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掌控感的人,会有比较高的海外生活满意度。
抑郁和焦虑(Depress;Anxiety)
抑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低落情绪。
焦虑:过度担心的一种烦躁情绪。
掌控感、主观幸福感和文化依恋类型都关乎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掌控感,以及主观幸福感较强的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则较少。文化依恋类型是回避型的人,抑郁情绪会较多;文化依恋类型是焦虑型的人,焦虑情绪会较多。
歧视体验(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身为美国社会中的少数群体,留学生时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口音和行为举止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学校的地理位置、寻求心理帮助的经历、以及掌控感都与个体的歧视体验相关。寻求过心理咨询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掌控感的人,会较少感觉自己受到了歧视。
敌意(Hate)
寻求过心理咨询的经历和文化依恋类型都关系到一个人是否会感受到来自别人的敌意。不论是与咨询师面对面,还是与导师促膝长谈,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过心理帮助的人,不会那么容易感到被敌意席卷;反之,对于没有建立起安全型文化依恋的人,敌意更容易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恐惧(Fear)
凌晨一点从图书馆到公寓的夜路,路上的口哨声,或是因为枪击而造成的校园封锁,在外留学的同学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出国前未曾面临过的恐惧。面对这些事件和周身环境,年龄越小、掌控感较弱、开放性较弱、或在文化依恋上属于焦虑型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恐惧。
内疚(Guilty)
即使留学后一个人所体验到的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往往不受控制,更不要说是个体的错了,但不少人仍旧会感到内疚:觉得父母负担高昂的学费供我们出国,我们本该拼尽全力汲取知识,现在却连基本的社交场景和一点点负面情绪都无法应付。
研究表明,内疚会让人觉得自己的体重比实际更重,而内疚的人在体力劳动和锻炼中,也比常人更费力[10]。
控制感越强的人,越不容易感受到内疚这一“不可承受之重”。
受伤(Hurt)
寻求心理帮助的经历、控制感和意义感都与个体是否感到受伤相关。具有多途径心理调适、控制感越强、生活意义感越强的人,越不容易感到受伤。
压力(Stress)
开放性、在国外的生活时长、掌控感、意义感都和压力有关。经验开放性越强、在国外生活时间越久、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越强,个体感受到的压力越小;而倾向于追求有意义感的生活的人,会更容易感受到压力。
社交障碍(Social)
很多人,即使在出国前还是一名乐于在人前侃侃而谈的话痨,在面对美国不同的社交习惯、和要用非母语沟通的双重夹击下,也会遇到不敢、不知如何社交的难处。
寻求心理帮助的经历、经验开放性、意义感和控制感都能显著预测社交障碍。较少对外寻求心理帮助、经验开放性越强、越趋于追求有意义感的生活、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越强的人,越少在社交场合中无所适从。
思乡(Homesick)
动动手指就可以拨打的微信语音和facetime视频,却也解不开触手而不可及的对家人、故乡和中餐的思念。
具有强掌控感的人的思乡情绪被压下去很多,反之,着重在生活中追求意义感的人,更容易被思乡的情绪浸染。
iWanna开展此次调查,是希望以此为契机,呼吁大家多关注海外人群的心理健康,及其潜在的影响因素。
以上分析结果仅代表相关性,并不代表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本次调查的数据和结论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留学生的全貌,结果仅供参考。
如果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或有什么改进意见或者建议,欢迎给我们留言。
References
[1]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 Retrieved from: http://www.ccg.org.cn/research/View.aspx?Id=5418.
[2] 赵志裕, 陈侠. 2013.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六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2778.
[3] Hong, Y., Fang, Y., Yang, Y., & Phua, D. Y. (2013). Cultural Attachment: A New Theory and Method to Understand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4(6), 1024–1044.
[4] Hong, Y., Roisman, G. I., & Chen, J. (2006). A model of cultural attachment: A new approach for studying bicultural experience: Measur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M. H. Bornstein, & L. R. Cote (Eds.), Acculturation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Measurement and development (pp. 135-170). New York, NY: Erlbaum.
[5] Frankl, V. (2004). On the theory and therapy of mental disorders: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and existential analysi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6] 石霞飞, 王芳, 左世江. 2015. 追求快乐还是追求意义?青少年幸福倾向及其对学习行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5): 586-593. SHI Xiafei, WANG Fang, ZUO Shijiang. 2015. Happiness or Meaning? The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of Teenagers and Its Effects on Their Learning Behaviors[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31(5): 586-593.
[7] Frankl, Viktor E. (1984).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8] Kahneman D., Diener E., & Schwarz N. (1999).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
[9] 段建华. 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科学进展, 1996, 14(01): 46-51.
[10] Day, M. V., & Bobocel, D. R. (2013). The weight of a guilty conscience: Subjective body 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guilt. PLoS ONE, 8(7), e69546.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69546.
普查的推广鸣谢以下合作伙伴:
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未来中国社
匹兹堡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朵拉陈暖心小站
崔哥来了
DearMentor
e乡e家(EHOMIE)
纽约留学生网
清柚留学
知途办学
Zoomin特写
彩蛋环节:
参与问卷填写的抽奖获奖名单如下 (微信号)
267****047
pa****i_f
Yaoj****iang818
90****192
sotk****meo8350
499****89
Wuqi****-Slade
trx****0117
zhen****otu96
wen****ng3315
shu-e****0
mic****tan1995
414****68
S****XIAA
15****06239
1823713****
iWanna客服会后期加你们发红包的,届时请接受我们的邀请哦,或者欢迎直接联系客服。
作者|GG.Blue; Yy.C; Mengjun; 心悦
排版 | Yy.C
基本信息图片制作 | Zoomin特写 Mengjun
文章版权属于iWanna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iWanna心理干货
“生活的珍贵,无非是看到和了解真实的自己” | iWanna Project
撕掉标签!描绘海外留学生的自画像Part 1 | iWanna看留学
“我离不开,是因为家暴中的‘美好’ ”| iWanna 说心理
我们真的越来越不愿意在感情中付出了吗?| iWanna说心理
“爱你,好了挂了” ——咱能好好聊天吗?! | iWanna家长说
“你这么年轻,有什么可焦虑的?” 解析quarter-life crisis | iWanna说心理
点击原文 进入iWanna官方网站哦